close

2018730483589-01  

書名:暗黑孤兒院 Thornhill

作者:潘.斯麥 Pam Smy

譯者:王翎

出版社:麥田出版 小麥田

預計出版日期:2018年10月(試讀)

 

文◎三月三日

 

  原文書名《Thornhill》就是孤兒院的名字:棘丘。不過thorn這個單字又有激怒的意思,我想這間孤兒院確實壟罩著很多憤怒。


  為什麼我要被拋棄呢?


  孤兒院裡所有的怒氣都來自這個疑問。


  本書的主要文字內容是來自一名1982年棘丘孤兒院的院童瑪麗的日記。她喜歡看書,她喜歡做人偶,她非常安靜,她有點自卑,她沒有朋友,她有一個死對頭。而書中的另一條主線是以圖畫方式呈現。圖畫的主角是一名2017年剛搬到孤兒院對面的艾拉,單親家庭,父親經常因為工作不在家。艾拉有智慧手機,可是住家對面的棘丘孤兒院比智慧手機裡的虛擬世界更吸引她。艾拉一步一步走入瑪麗的世界,然後再也無法離開。


  我只是想要一個朋友。


  對於書末的這句話我覺得很奇怪。因為不論是瑪麗或是艾拉都有幻想的朋友。瑪麗有人偶,每個人偶都還有名字。艾拉生活的是現代充斥網路的世界,就算沒見過面也到處都是朋友,只要連線就OK了。什麼?你說那些不是真正的朋友。我倒認為可以成為心靈的寄託就是朋友。所以這個所謂想要朋友的動機根本就是藉口,真正的原因是,瑪麗是不想再被拋棄,而艾拉大概有〝救世主〞情結,因為她的父親雖然工作繁忙常常不在家,但是他沒有想要拋棄艾拉呀。而且艾拉不斷地撿人偶、修人偶的舉動,都說明了艾拉真善良呀,她只是寂寞而已。


  瑪麗的死對頭其實一直沒有名字,我想這是因為她是瑪麗幻想出來的另一個瑪麗。我們來看看瑪麗是怎麼形容她自己和死對頭的:「如果要描述我們兩個,最先想到的字眼會是一樣的:都是金髮藍眼的十三歲女孩。但是我的長髮很乾枯,她的頭髮卻是蓬鬆有彈性的自然捲。我老是皺著眉頭,小眼睛下方掛著黑眼圈,她美麗的雙眼又大又圓,看起來就像臉頰紅潤的洋娃娃。」但是,這個美麗的洋娃娃卻是怒氣的化身,同時也是瑪麗最重要的幻想中的朋友,是瑪麗的一體兩面。我會這麼猜測,除了沒有名字以外,還有因為我對於新聞報紙的一句話很在意,「最後一名院生瑪麗.賓恩斯……」,不是最後兩名中的一名,而是最後一名。更何況這個故事的基礎是瑪麗的日記,只有單方面的說法,誰知道真正的情況是怎樣。


  然而孤兒院要關閉了,裡面的院童要被重新安置,大家都離開了,大家都不要她了。這個重新安置的動作再度激起孤女瑪麗心中的恐懼。她又要被丟棄了。


  所以她後面的舉動在我看來她是先下手為強。她吶喊,不,你們永遠都沒有辦法丟棄我,因為我要永遠的留在這裡。


  對某些孩子來說(要看孩子的年紀與心理強度),遺棄的話語或行動,最負面與極端的解釋,可以是幾乎等於「讓他死」。––出自洪仲清臨床心理師FB

 

 

 

  參考資料:洪仲清臨床心理師––被遺棄的不安導致惡行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 

arrow
arrow

    campb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